阿里云服务器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健康 辽宁之窗 2022-08-25 576浏览

“糖果”门诊

走进北京儿童医院血液二科主任、中国血友病治疗协作组儿科组组长吴润晖的诊室,一抬眼,你就会被桌上盛满糖果的糖罐所吸引。

近20年来,上千名血友病患儿来到儿童医院求医。当其他孩子自由自在地在阳光下奔跑,与同龄人嬉戏打闹时,这些患病的孩子过着“玻璃娃娃”一般的生活。由于先天凝血因子缺乏,血流没有“开关”,他们身体一旦出血,就会流淌不止。如果不治疗,最容易受伤的关节会反复出血,最终致残,终身与床为伴。

“不能让血友病成为不治之症。”多年来,吴润晖披荆斩棘,为血友病防治辟出一条新路。她牵头研究制定的小剂量预防治疗方案,提供了一条别具中国特色的血友病诊疗思路,得到世界血友病联盟认可。

“北京儿童医院有个‘糖果’门诊。”这是来儿童医院求医的血友病病友们口口相传的一句话。缤纷剔透的糖果,给严肃紧张的就诊环境平添了几分活泼轻松。而吴医生的“中国方案”,则给血友病患儿的求医之路,送去了希望的“甜意”。

吴润晖在血液二科查房。吴润晖在血液二科查房。

开创中国血友病防治体系

“从小我就觉得,医生是个很高尚的职业,当医生的职责就是帮助别人。”

做个医生,是吴润晖从小的志向。外公、妈妈都是医生,从小耳濡目染,给她一生的职业选择早早埋下了“伏笔”。

1991年,吴润晖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毕业后,进入北京儿童医院工作。2000年起,她先后两次赴法国巴黎进修,相继在罗伯特·德布雷儿童医院血液生物实验室、内克尔儿童医院血友病综合治疗中心深造。在这里,血友病进入了她的研究视野。

二三十年前,我国的血友病研究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血友病患者往往面临缺医少药、几近不治的困境,一旦发现患病,致死致残几乎是唯一可能的结果。有些不甘于此的患儿家长,会想方设法带孩子到发达国家求医。

“吴大夫,我们全家定居巴黎,就是为了给孩子寻找一线生机。”在内克尔儿童医院,一位为给两个患病孩子求医,从温州到法国定居的中国患儿妈妈的话,深深刺痛了吴润晖作为中国医生的心。

这家中国移民的两个男孩子,在内克尔儿童医院得到了妥善的治疗和护理。已经发病的大儿子实施了膝关节置换和踝关节固定手术,尚未发病的小儿子持续接受着预防性治疗。两个患儿都如普通的孩子一样,正常地上学和生活。

患儿阳光的笑容,感染着吴润晖。她为他们感到欣慰,同时深感肩上的担子沉重。“我希望,国内的患儿也能获得这样的救治,也能拥有更好、更轻松的人生。”为此,她尽己所能学习国际最先进的血友病治疗经验和管理模式,希望将之带回国内。

回国后,吴润晖积极参与血友病患者组织的活动,“我从不放过任何信息。哪儿有血友病相关的活动,哪儿就有我。”在此过程中,她不仅与血友病患者群体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还找到了国内有志于此的其他医界同道。

2006年,在吴润晖的倡议下,涵盖多学科的北京儿童医院儿童血友病综合关怀团队正式成立。2014年至2016年,在加拿大专家的指导下,吴润晖领衔建立了可供中国血友病患儿使用的生活质量评估量表。2021年1月26日,全国首家血友病综合管理中心在北京儿童医院揭牌,标志着儿童医院血友病诊疗规范化管理迈上新台阶。

如今,在北京儿童医院血友病综合管理中心注册登记的血友病患儿接近两千人。“可以说,我是和整个中国血友病防治体系共同成长起来的。”已成为全国知名儿童血友病专家的吴润晖感慨地说。

血友病患儿在“糖果”门诊收到充满希望的“甜意”。血友病患儿在“糖果”门诊收到充满希望的“甜意”。

“中国方案”获得世界认可

热播电影《我不是药神》讲述了白血病病人为了活命,千方百计谋求廉价药的故事,感人的情节让许多观众都流下了动容的泪水。而吴润晖在工作中,经历的是一个个更真实的故事。

“吴阿姨,高考成绩出来了,我考上大学啦!”2017年夏天,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孩儿走进血友病门诊,给了吴润晖一个大大的“熊抱”。听到这个好消息,吴润晖像孩子的父母一样激动和欣慰。

这个看上去与常人无异的大男孩名叫子昱。作为从事儿童血液病治疗近20年的医生,吴润晖遇到过不少血友病患儿,但她第一次见到子昱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2009年,9岁的子昱来就诊时,是被轮椅推着出现在吴润晖面前的。“阿姨,我想上学。”孩子眼巴巴、怯生生的模样,让她心疼。

“我们不能看着患血友病的孩子一步步走向残疾,成为家庭乃至社会的负担。”在法国深造学习期间,吴润晖了解到,开展预防治疗是控制血友病最有效的方法。

所谓预防治疗,就是通过给患者定期注射一定量的凝血因子来预防出血。国际研究方案显示,血友病患者若要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每公斤体重每年需要4000到6000单位的凝血因子。以一个体重20公斤的孩子计算,每年仅这部分的治疗费用至少需要20万元,且伴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还要终身用药。在我国,仅有3.7%的家庭能够完全负担得起这些费用。

要让血友病孩子有的治、治得起,必须找到适合中国的治疗方案。

2006年,吴润晖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治疗方案。在国外足剂量和中剂量凝血因子治疗有效的前提下,她开始着手小剂量预防治疗试验。

国际公认的预防治疗标准剂量是每公斤体重每次25到40单位,每周3次或者隔日使用1次。吴润晖希望通过尽可能降低剂量,以满足更多患儿家庭的治疗需求。同时,又不影响治疗的效果。

为此,她进行了仔细地测算——以一个6岁、体重20公斤的患儿为例,使用每支200单位的凝血因子,就相当于每公斤体重每次10单位的治疗剂量。如果每周使用2到3次,恰好是国际标准剂量的1/4,治疗费用在当时是可以接受的。“对于重型患者而言,尽量将凝血因子含量控制在1%以上,就很少会出血。这个浓度比例也是预防治疗的及格线。”

小剂量预防治疗并非减少药物剂量这么简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如何给药、如何康复,怎么预防和处理颅内出血……一个又一个问题接踵而至。

在医院的支持下,吴润晖牵头成立了全国首个涵盖心理、康复理疗、药学等多学科的儿童血友病综合关怀团队。不足百天的时间里,吴润晖带领团队一起,对34位患儿的用药情况进行仔细监控,详细记录着每个孩子用药和出血情况。经历了忐忑的试验过程,这项研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患儿的关节出血减少了80%以上。

子昱正是最早一批参与小剂量预防治疗的孩子。伴随着一点点尝试,他的用药从最初的一周3次、隔日治疗,调整到每天一次、规律注射。吴润晖摸索出一套最适合他的治疗方案,经过数月的治疗,子昱不仅重新站了起来,还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这是当时我们在保证预防治疗效果的同时,所能选择的最低剂量了。”吴润晖说,她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尽量平衡治疗效果与治疗费用,使患者得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如今,子昱顺利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还成了儿童血友病综合关怀团队的志愿者。只要有空,他就会来到血友病门诊,热情地帮助和鼓励其他患血友病的孩子。

伴随着“中国方案”日渐完善,它也被国内同行认可和采纳,上千名像子昱一样的孩子告别轮椅,重返校园。

2016年,儿童血友病治疗的“中国方案”正式被世界血友病联盟承认,并推荐到亚洲、非洲一些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使用。

双向转诊惠及更多患儿

日前,记者在儿童医院看到,在血液病中心的示教室内,吴润晖正通过视频会议,解答着全国多家医院医生关于出血性疑难疾病的各种问题。10个小病人的疑难问题,在各地专家们的联手努力下,很快找到了答案。

这不是普通的远程会诊,而是儿童医院针对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儿开创的常态化双向转诊体系的一次视频会诊。

“血友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观察,终身治疗。患儿来自全国,各地诊疗水平不一,但长期、有效的治疗不能断档。”吴润晖介绍,近年来,以血友病为代表的中国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诊疗能力及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得到了长足进步,基于该类疾病诊治的专业性和网络时代的来临,搭建一个服务于全国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儿的三级诊疗工作网络平台,实现“属地化管理、同质化诊疗”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今年4月12日,吴润晖带领儿童医院血液二科出凝血专业组,建立了全国儿童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疑难病人转诊体系。儿童医院团队与来自全国多个省份具有血友病诊疗经验的诊疗中心,每两周开展一次血友病双向转诊视频沟通会,为各地血友病等罕见出血性疾病患儿提供诊疗指导。

吴润晖介绍,所谓“双向转诊”,一方面是自下而上地把治疗效果不满意的疑难患者转诊到北京儿童医院,通过儿童医院高水平的诊断平台,为其提供更优诊治方案;另一方面是自上而下地把北京儿童医院专家确诊和制定治疗方案后的患儿,转回当地医院进行后续治疗,并联手定期对患者进行远程随访,形成长期个体化的诊疗模式。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是完善儿童血友病、儿童罕见病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

“吴大夫,我们刚做了检测,孩子对药物产生了抗体,这可怎么办呀?”6月初,一名从今年3月以来就开始在北京儿童医院接受规律免疫耐受诱导治疗的南京患儿出现了棘手的情况,急需接受抗体清除治疗。但此时,由于疫情影响,患儿到北京来就诊有困难。看着孩子日益严重的病情,患儿家长心情焦灼。

“方主任,我这儿有个项目,想跟您展开多中心研究合作。”为解决患儿的就医难题,吴润晖拨通了南京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血友病专业组专家方拥军的电话。借助转诊平台,患儿顺利转诊到了南京市儿童医院。通过常态化双向转诊体系,两地专家共同商讨、制定了患儿的诊疗随访计划。此后,吴润晖也一直跟踪随访患儿情况,当地医生会通过转诊平台及时上报,共同讨论、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没想到,即使在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孩子也能在家门口接受北京专家和本地专家的共同治疗。”患儿家长不止一次给吴润晖发来微信,表达感激之情。

截至目前,转诊体系已经面向全国20余家省级、地市级公立医院,完成8次双向转诊,共计转诊病人70余例。

吴润晖表示,该转诊体系的建立,使更多就诊条件受限的孩子有机会接受规范系统的诊疗,提高了疑难危重患儿的诊治率,实现北京儿童医院与外地公立医院儿童血友病治疗的优势互补。“该双向转诊体系以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为探索点,依托于北京儿童医院罕见病中心得以发展。希望未来能以此为蓝本,在更多学科推广使用,惠及更多患儿。”她说。

血友病防治进入精准化时代

2018年4月,血友病患儿及家庭迎来了好消息,比电影《我不是药神》的结局更加完满:儿童血友病预防治疗药物被正式纳入医保。

小剂量预防治疗的“中国方案”成功解决了血友病治疗可及性的难题。“有了医疗保障,血友病的孩子们‘奔跑不再是奇迹’。”接下来,吴润晖将目光锁定在更细致、有效地提升血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上。

“小剂量预防治疗的用药剂量和频次因人而异,因治疗效果而异。加上经过治疗干预,许多患儿不出血了。但是怎么判定预防治疗效果、依据什么调整用药剂量,这些都没有一定之规。”2018年以来,吴润晖始终在探索如何让血友病的预防治疗进入一个精准化的阶段。

“我的想法是,在血友病有了很好的药物治疗手段的同时,也应该有更完备的评估手段。这样更有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有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中国血友病的预防治疗往前再走一步。”经过反复实践和研讨,吴润晖牵头制定了血友病防治的多项参考标准。通过测量指标,能够准确判读患者在一段时间内的预防治疗效果。比如关节病变的程度、药物代谢的情况,还有心理状态等。

目前,一个评估血友病患者出血风险模型的手机软件正在研发中,吴润晖和她的团队希望通过这种便捷的途径,为血友病患者的生活和康复带来更多便利。比如,当一个患血友病的孩子想要去踢足球,但不知道病情允不允许,这时,只要输入自己的体重、关节情况、药物代谢等相关指标,这个评估软件就会给出风险值,并提出相应的运动指导意见。患者也可以通过软件,更加便捷地联系全国的血友病专家,针对自己的情况获取更有针对性的生活和用药建议。

“10年间,在全国专家的勠力同心下,血友病治疗有了显著的进步。血友病患儿经过预防治疗,致死致残的不良后果得以避免。”在实现了“不死不残”的前提下,如何让越来越多站起来、跑起来的血友病患儿回归校园、回归社会,成长为社会栋梁,这是吴润晖和她的同仁们正在不懈努力的方向。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13.6亿人。越来越多的进口药、特效药被纳入医保,许多过去治不了、治不起的“不治之症”得以救治。吴润晖认为,以血友病为代表的许多罕见病,将迎来治疗的“黄金时代”。

“作为在领域内多年砥砺前行的医务工作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探索更新、精进这份‘中国方案’,拥抱这个‘黄金时代’。”吴润晖说。

本报记者 孙乐琪

血友病儿童医院门诊
辽宁之窗

辽宁之窗10000+篇文章

站点 微博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辽宁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列表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5 by 辽宁之窗 liaon.hxxinw.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